中央山脈打個洞?「花東三法」負面聲量衝破4成
3月初,國民黨立委傅崐萁等人提出「花東三法」,一讀之後,至3月底、4月中旬個別進入委員會審查,三法在委員會快速通過,隨後皆送交黨團協商。花東三法的目的雖然是為提升花東地區居民的福祉,並兼顧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然而這些草案並未遵循應有程序進行討論與審查,且將對環境造成極大影響,因此不僅引發民進黨抗議,還激起民眾上街集會,但民眾對於「花東三法」的不滿到底為何呢?
根據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統計從3/6提出法案至6/3,近4個月聲量的走勢可以發現,在5/17立院衝突後,花東三法的聲量突然大幅上升8.4倍,5/18單日聲量就衝破10,089筆相關討論,除了政治人物以及意見領袖開始談論為何立院會發生衝突外,民眾也因為立院衝突開始關注到「花東三法」並開始熱烈討論。
比較5/17前後的情緒聲量則可以發現,在517立法院衝突前社會對於花東三法的討論多為中立,但517後社會對於花東三法的負面討論急速上升,由原本的27.2%上升至41.1%,而正面討論的比例也下降,由原本的15.4%下降至8.8%。可以得知517立院衝突過後,不僅提升民眾對於「花東三法」的關注度,並且都是負面討論。
再進一步分析517立院衝突後的負面熱詞結果可以發現,517過後快速上升的負面情緒中,最多人討論的部分是「兩兆」,換句話說民眾最在意的部分在於花東三法的預算,而「兩兆」幾乎等同於中央政府一整年總預算規模,因此花東三法也被砲轟為「錢坑法案」。雖然傅崐萁說明預算有設上限天花板不會亂花,但民進黨立委也指出花東快第七條就寫著「…以2500億為限,必要時得酌增減…舉債不設上限」,所以天花板是浮動的,而在這樣的氛圍下,更難以說服民眾花東三法並非錢坑法案。再加上規模這麼大的法案,卻連最基本的交通環評以及財務試算都沒有,接連的爭議引發民怨四起。
從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民眾現階段對於花東三法最大的不滿來自於高額的預算,但也可以得知民眾對於基礎建設是不反對的,也支持花東地區能夠有更完善的交通建設,不過若要順利推動此法案,未來勢必得說服民眾預算使用的問題,以及通過交通環評,而7月份該法案到底能不能闖關成功,則有待後續的輿情的持續觀察。